
文/陳 靜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湘鄉八旬老人寫在煙盒上的建議被寫進法條”的新聞上了熱搜。網友直呼:人民的意見,哪怕寫在煙盒紙上,一樣會被傾聽。這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才可能發生的事。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一枚褶皺的煙盒錫紙,承載著八旬老人對食品安全的深切關切;120余字的質樸建議,凝結著基層群眾參與立法的智慧結晶。湘鄉市陳俊清老人“煙盒建言”被寫入《湖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生動實踐,既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寫照,更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深層邏輯。
從陳俊清老人所在的南津路社區的基層立法聯系點到省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這條建議的“蝶變之旅”彰顯著中國式民主的獨特魅力。當耄耋老人在煙盒上奮筆疾書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份樸素的民生關切會穿越街巷阡陌,最終熔鑄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設計。立法機關對民間智慧的珍視,政府部門對群眾呼聲的尊重,生動詮釋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治理哲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陳老“想不到”的驚喜背后,恰是制度設計者“想得到”的必然。
這份“煙盒建議”的分量,不僅在于其推動了違法成本提升、監管閉環完善等具體條款的優化,更在于它印證了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的實踐價值。作為民意傳達的“神經末梢”,湘潭市人大常委會建設的11個基層立法聯系點,發揮了黨和人民“連心橋”、基層群眾和立法機關“直通車”的作用,讓田間地頭的聲音能穿透制度屏障,讓市井巷陌的智慧可照進法治殿堂。從“三年禁入”條款的增補,到食品安全防線的筑牢,人民群眾的“金點子”正在轉化為社會治理的“金鑰匙”。這種“自下而上”的立法參與,既是對“民以食為天”傳統智慧的現代回應,更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原則的生動演繹。
透過這方寸之間的民主實踐,我們更能讀懂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深層邏輯。當北京“接訴即辦”構建起超大城市治理的民意響應機制,當浙江溫嶺民主懇談會架起政民互動的連心橋,再到湖南立法修訂中的“煙盒建言”,無不印證著中國式民主的旺盛生命力。這些扎根于沃土的民主實踐,打破了“精英立法”的窠臼,跨越了地域與層級的界限,縮短了從民間到廟堂的距離,讓立法過程成為匯聚民智、凝聚共識的實踐過程。這些制度設計,既為“陳俊清們”的參與熱情提供了舞臺,也讓“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成為可能。正如《條例》第四十條的誕生軌跡所示:最鮮活的智慧在民間,最管用的辦法在基層。
“煙盒錫紙載民意,法治春風潤民心。”陳老的故事啟示我們,民主的真諦不在于形式的繁復,而在于實效的彰顯;法治的偉力不在于條文的威嚴,而在于民心的滋養。當每位公民都能在立法進程中找到自己的坐標,當每條建議都能獲得制度性的尊重,這樣的民主才是扎根大地的民主,這樣的法治才是充滿溫度的法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期待更多“寫在煙盒上的建議”轉化為治國理政的良策,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之花,綻放在三湘四水的每個角落。
責編:田文
來源:東安縣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